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喜雨诗

曹植 曹植〔魏晋〕

太和二年大旱,三麦不收,百姓群于饥饿。
天覆何弥广!苞育此群生。
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
庆云从北来,郁述西南征。
时雨终夜降,长雷周我庭。
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和二年天大旱,庄稼没有收成,黎民百姓特别饥饿。
苍天笼盖多么辽阔广大!它繁育成长着万物众生。
抛弃他们,他们必会憔悴困顿,养育他们,他们一定滋长繁盛。
瑞云从北方袅袅飘起,飘飘荡荡向南方飞行。
应时的好雨半夜降下,隆隆的雷声回响在庭院上空。
良种撒满肥沃的土地,秋熟时节必有好收成。

注释
太和:魏明帝曹叡年号(227—233)。太和二年,即公元228年。
三麦:泛指庄稼。
不收:没有收成。
分:特别。
覆:覆盖。
弥:普遍。
苞:丰茂。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该诗有序说:“太和二年大旱,三麦不收,百姓分于饥饿。”《三国志魏志》卷三和《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魏志三》都有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五月大旱的记载。据此,知该诗当作于太和二年的夏天,时久旱而雨,诗人很是欣喜,遂作该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殷义祥译注·《魏晋南北朝 三曹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

赏析

  “天覆何弥广!”该诗以感叹句式领起,直呼而出,赞颂了“苞育”万物的上天,感情很是浓烈。接着,又以“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这样的诗句,强调了上天的神威,突出了群生(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对上天的依存关系。一个“必”字,一个“则”字,笔力雄健,含义深广,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对上天的崇仰和寄赖之情。

  “庆云”四句,展开写天降时雨的过程,描写具体,绘声绘色:满天烟云,从北边升起,然后,飘飘忽忽向西南方向集聚。到了半夜,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雨,雷声隆隆不绝于耳,大雨倾盆润泽久旱的土地……好一场及时雨!诗人用“庆云”“时雨”“终夜降”“周我庭”,把久旱逢霖的欣喜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这种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喜雨诗》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语言朴素,寓意深远,以典雅的文字、庄重的音节和浓烈的感情,歌颂了天孕万物的恩泽,表达了由衷的喜悦和美好的希望;诗中表面写久早逢雨的喜悦,实际是诗人希望明帝曹叡能如天之无私,重用自己,使自己实现建立功业的理想,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政治愿望。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179篇诗文  712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饮酒·十六

陶渊明 陶渊明〔魏晋〕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饮酒·十二

陶渊明 陶渊明〔魏晋〕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上声歌八首·其六

佚名 佚名〔魏晋〕

新衫绣两裆,迮著罗裙里。
行步动微尘,罗裙随风起。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