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尽
杜甫〔唐代〕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已到秋末时节,然而我这一次东行却依然无法回归。我那简陋的茅舍依然在少城的角落里孤单地等我回去。
家中东篱边的菊花已应枯萎凋落,我漂泊江湖,虽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剑门阻隔,我这北来之人无法通行。
我万里漂泊,长时间作客他乡,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得偿所愿,一展胸怀。
注释
茅斋:茅盖的屋舍。
隈:角落。
创作背景
乾元二年(759)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遭遇叛乱,滞留梓州做此诗。
简析
《秋尽》是一首七言律诗,是为秋尽思家而作。诗的前四句写秋日景事,以陶渊明爱菊和袁绍宴客的典故,说自己虽向往隐逸生活,却在现实中只能漂泊江湖、不得重用,流露出对现状的不满与无奈;后四句感时而自叹,说自己漂泊为客,不知何时能舒展怀抱、实现理想。这首诗情调悲伤,感喟深沉,展现了诗人漂泊异乡、壮志未酬的复杂情感。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338篇诗文 2730条名句
丽人行
杜甫〔唐代〕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匎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望庐山瀑布二首
李白〔唐代〕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