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罝
诗经·国风·周南〔先秦〕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捕兽的网结得紧又密,布网打桩声声碎。武士气概雄赳赳,是那公侯的好护卫。
捕兽的网结得紧又密,布网就在叉路口。武士气概雄赳赳,是那公侯的好帮手!
捕兽的网结得紧又密,布网就在林深处。武士气概雄赳赳。是那公侯的好心腹!
注释
肃肃(suō):网绳整饬严密的样子。一说“肃肃”应读作“sù sù”,恭敬貌。
罝(jū ):捕兽的网。
椓(zhuó ):打击。
丁丁(zhēnɡ ):击打声。布网捕兽,必先在地上打桩。
赳赳:威武雄健的样子。
公侯:周封列国爵位(公、侯、伯、子、男)之尊者,泛
鉴赏
将打桩设网的狩猎者,与捍卫公侯的甲士联系起来,似乎也太突兀了些。但在先秦时代,狩猎本就是习练行军布阵、指挥作战的“武事”之一。《周礼·大司马》曰:“中春,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阵),如战之陈,辨鼓铎镯铙之用,……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遂以蒐田(打猎)。”其他如“中夏”、“中秋”、“中冬”,亦各有“教茇舍(野外驻营)”、“教治兵”、“教大阅(检阅军队的综合训练)”的练兵活动,并与打猎结合在一起进行。按孔子的解释就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兵者凶事,不可空设,因蒐狩(打猎)而习之。”打猎既为武事,则赞美公侯的卫士,偏从打桩设网的狩猎“兴起”,也正在情理之中了。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曰:“《兔罝》,后妃之化也。”而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通过狩猎场面以赞美来自诸侯的为王朝效力的武士。当时周王朝有征调诸侯军队为王朝征战的惯例,越到晚期王朝对来自诸侯的军队就越为倚重。而且,征调诸侯将士,王只能对诸侯下令;奖赏这些将士,王也只能奖赏诸侯,然后由诸侯奖励将士。
参考资料:完善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北京:中华书局,2015
2、
李山 解读·诗经·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简析
《兔罝》是一首四言古诗。此诗通过打猎一事,赞美当时诸侯领主手下武士的威武形象和勇武气概,以及他们遇事时的勇敢和对公侯的忠诚。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复沓叠唱,音韵铿锵,格调雄壮而奔放,叠音词的使用,让诗篇气势沛然。
薛谭学讴
列子〔先秦〕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谷风
诗经·国风·邶风〔先秦〕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不我能慉 一作:能不我慉)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越人歌
佚名〔先秦〕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舟 一作:洲)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